
原來我常去的觀光景點,曾經有這麼多世界各地的人,在這裡生活、統治過,他們留下的足跡,有一部分保存到現在,我也在心裡驚呼:「這不就是我常常經過的地方嗎?」在高中、國中歷史課本中我不曾在意的圖片、年代,卻因為這次更深度的找資料、思考、實地走訪,而產生有別於之前的感動。
大約在五月時,帶一位來學校授課以色列籍學者的太太,於高雄市做城市導覽〈city tour〉。
由於時間為一個下午,我安排的行程如下:
13:00-14:00 高雄市武德殿
14:00-15:00 穿越中山大學步行至英國領事館
15:00-16:30 參訪英國領事館
在城市導覽的前一天,我上網做了一點功課,查了高雄武德殿、英國領事館的地理位置、建築設計、什麼時候開始建造、如何演變到現在的模樣。可以想見的是,武德殿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建造,給日本的警察作為練習武術之地。而英國領事館於更早期,約17世紀英國人來台時,就存在了。
當我在網路上查這些相關史料,甚至還有拍攝成影片,為我們作實地解說,這喚起我在高中時上歷史課的痛苦回憶,當時我多希望台灣少簽幾個條約、少打幾場仗,這樣我就不用背的如此辛苦。但這一次我再度接觸台灣歷史,完全換了一個角度的學習:讓這位外國朋友能夠對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有概念式的了解,我不斷轉換角色的思考:「若我對台灣沒有背景知識的概念,別人這樣說我聽的懂嗎?」。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我生活在這土地上十幾年,對這裡的了解實在是所知甚少,原來我常去的觀光景點,曾經有這麼多世界各地的人,在這裡生活、統治過,他們留下的足跡,有一部分保存到現在,我也在心裡驚呼:「這不就是我常常經過的地方嗎?」在高中、國中歷史課本中我不曾在意的圖片、年代,卻因為這次更深度的找資料、思考、實地走訪,而產生有別於之前的感動。
本次導覽照片可參閱2010-0515 city tour 英國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