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Cloud

追蹤者

每隻威士忌自有其故事

李湘榆 Shiung-yu Lee 於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晚上11:49 發表
「謝謝一路上陪伴這隻威士忌成長的人,讓我現在可以在台灣的某個小酒吧品嘗到,它留在口中的花香、天然橡木的香氣、水果甜味、甚至蘇格蘭的空氣。」
有時喝酒多一點點的留心和想像力,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來體驗,上酒吧喝酒在熱鬧談笑之餘,這些酒的小故事,或許能為每晚上酒吧這件事,多增添幾分樂趣與知性吧!

夜晚來臨時,有時會跟朋友去酒吧小酌,每個人去酒吧自有其目的,有人去把妹、有人是在忙了一天後出來散散心、放鬆心情。

我每次去酒吧,幾乎都會點上一至兩杯威士忌。

記得有一次在酒吧喝的一點點微醺時,一邊搖晃著手中的麥卡倫,一邊與朋友說:「你知道我們眼前這杯液體得來不易嗎?
最近我看書上寫:麥卡倫有名的就是它用雪莉桶陳年,而雪莉酒在世界上的需求變少了,但雪莉桶需求卻增加。麥卡倫的雪莉桶來自愛丁頓集團,工人要從西班牙北部砍木材至南部進行橡木桶的製作及加工,而切好的木頭要經過四年的時間風乾,放進雪莉酒陳年兩年,才完成了雪莉桶的製作。花了六年製做好陳年的桶子,還沒加上把威士忌威久放進去呼吸的時間呢!別小看了我手中透明杯中的酒液,它的年紀說不定比我大呢!」

在喝了一小口手中威士忌後,繼續說:「謝謝一路上陪伴這隻威士忌成長的人,讓我現在可以在台灣的某個小酒吧品嘗到,它留在口中的花香、天然橡木的香氣、水果甜味、甚至蘇格蘭的空氣。」

有時喝酒多一點點的留心和想像力,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來體驗,上酒吧喝酒在熱鬧談笑之餘,這些酒的小故事,或許能為每晚上酒吧這件事,多增添幾分樂趣與知性吧!
繼續閱讀全文 每隻威士忌自有其故事

書評: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李湘榆 Shiung-yu Lee 於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晚上10:43 發表
本書中有許許多多透過「神經可塑性」而受惠的案例,也讓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的潛力、透過許多實驗及個案發現大腦可塑性的力量,讓我們思考「人類演變至今日模樣」藏著許多我們欲了解的秘密和神奇過程。

書名: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作者:Norman Doidge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28日


這本書主要在談「神經可塑性」,也就是認為大腦類似肌肉,有彈性、透過訓練是可以改變的。這是近期神經科學的突破,這個革命性的發現,推翻了幾百年來所認為大腦在成年後不能改變的看法。神經細胞可以重新生長、產生新連結的現象, 不但給心智有缺陷的人帶來希望,也給過去認為不可治療的大腦傷害帶來復原的機會,並讓我們看到健康大腦擁有的驚人適應力。

像在本書的第十一章:比部分的總和還多─只有半個腦也可以擁有完整人生的女人。這裡面談到一個例子,透過大腦掃描發現米雪兒(本章中談論的主角)他一出生就是整個左半腦都沒有的人,透過腦造影發現他的右半腦是正常的,左半腦只有小小一條薄薄的半導形狀的灰質漂浮在黑色的空洞中。但米雪兒仍然擁有近似正常的生活,她有一份兼職的工作,喜歡閱讀、看電影,跟他的家人在一起。她能夠做到這些事,是因為他的右腦接管了左腦的工作,像是說話和語言移到右腦來處理了。

米雪兒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神經可塑性的神奇之處,她達到了大量的大腦重組。

在本書附錄一,文化塑造的大腦─海上的吉普賽人,談到這些人是在緬甸沿海熱,帶島群中遊走的民族,他們有一半的人生是生活在船上。這些海上吉普賽人的兒童在海底讀撲克牌的正確率比歐洲的孩子高兩倍以上,因為這些海上吉普賽人的兒童學會控制他們的水晶體、控制瞳孔的大小。而這個能力在過去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現在卻發現這可以透過訓練來達到。

當我看到書中在「返老還童」這章中提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透過長期豐富刺激環境,對年老的大腦神經再生有巨大的影響,我們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可以使大腦保持在最佳狀態,挑戰心智的活動可以增加海馬迴神經元存活的機率。看到這裡覺得:太神奇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也激發和鼓勵我們不斷學習的動力,除了鍛鍊體力也鍛鍊我們的心智。

人類大腦因為一個小小神經元的差異,讓我們神經元數量與其他動物不同,而具有更高的可塑性,也表示我們身體上的、感官上的活動、學習、思考、天馬行空的想像,都有可能會改變我們的大腦,這戲劇化的改變,造就了我們,甚至我們的文化。

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透過「神經可塑性」而受惠的案例,透過本書,讓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的潛力、透過許多實驗及個案發現大腦可塑性的力量,也讓我們思考「人類演變至今日模樣」藏著許多我們欲了解的秘密和神奇過程。
繼續閱讀全文 書評: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